最近看书在尝试进行总结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点,就是我会对某些内容表现出关注,而无意识的忽略掉一些内容

比如,我会对"学校"这个词表现出关注。
某一篇报道为"XX学校连续空中飞人才同意放假"就可以引起我的关注。
相对的,"XX公司连续空中飞人导致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则大概率不会引起我的关注。

这是为何?
我思考了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人脑会尤其关注和自己有关的事,而我是一个学生。
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种现象被称之为"选择性注意力",引出来的还有"确认偏误"。

这种现象的原因与GPT的沟通下来可能主要有下面几种原因:

  • 成长环境
    • 一个商人和一个学者对一个事件的关注点自然不会相同。
  • 当前目标
    • 一个人看专业书籍的时候,若是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则可能注重其中的理论知识,反之则可能更注重构建对应的学科模型。
  • 情绪状态
    • 处于心流状态的时候的强烈情绪可以掩盖人对外界的注意力。
  • 生物遗传
    • 你也许生来不认识枪,但是你肯定会认识蛇,一个没有见过枪的人一定会在两者更危险间选择蛇。

既然猜想被证明是正确的,那接下来就可以继续推导去了。
不同人之间,关注的点不同,那是否可能通过让自己想象一件事在某个人群中的关注角度来让自己跳出当前角度来从另一个可能的角度进行关注这件事呢?
注意是从另一个可能的角度,而非完全的在该人群内的角度,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很难做到,毕竟你没办法想象你没见过的东西,不过这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确认偏误的方法。

有意思的是我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好像更理解了为什么要读多学科的书了——尽可能的规避确认偏误。
构建了数学的学科模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数学家的角度,从而知道赌博和买彩票在数学意义上是必赔的买卖。
构建了现代生物学的学科模型就知道人脑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而知道改变自己并不困难。
构建了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的模型就知道人的思想情况可能有哪些bug,从而让自己尽可能的规避这些bug,就像今天我写下这些东西一样。

那现在引出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学习应当先注重"广"还是应当注重"深"呢
当然应该视情况而定。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一名皇子和一名木匠,谁更会造房子?当然是木匠。
但是皇子在学习的时候自然也会了解建筑的设计和一些基本原理。
也就是说,"深"是要拿来吃饭的,"广"是要拿来决策的。
皇子不需要考虑生计问题,自然就不需要特别深入,相对的,他们需要博览群书来让自己在多个领域都有所了解来辅助自己进行决策。
这样才不容易在造房子的时候被忽悠。

时间回到现代,为什么看多领域的书很重要?自然就是因为当代人基本不需要考虑生计问题了,更多的则是决策,怎么样才不容易被忽悠和什么情况下才能主动出击